社會創新發展

校園永續實驗室(USR Hub)

成立校園永續實驗室

自109年起以「一院一USR」精神推動全校性USR計畫發展,111年推動校園永續實驗室(Sustainable Lab)機制,結合USR Hub將大學社會責任納入校務發展規劃,112年導入提案措施,完善整體機制發展,以集結醫院、學校之教職員與學生能量,共同孕育社會創新方案。

112年永續實驗室推動成效

112年辦理全校院「校園永續實驗室徵集說明會」,徵選通過四案,環境議題二件、社會實踐議題二件。
(一)(環境)永續麻醉減碳實作:由附屬醫院麻醉科廖璽文主治醫師及張淳昭主任執行,因應醫療碳排議題衍生出減碳的方案,以跨科團專業方式推動,並以實際臨床麻醉過程推動生命周期概念,計算溫室氣體排放之CO2e,並以此方案為發展,於11月11日舉辦「宏觀與微觀下的永續手術室 Sustainable Operating Rooms: Risk & Challenges」研討會,共有107位來自全台灣之手術醫療相關醫療人員參與。
(二) (環境)永續意識盤查與提升:由附設醫院教學部陳建宇主任、麻醉科廖文主治醫師、麻醉科蔡欣怡護理長擔任主持人,計畫推動全科別及實習醫生永續意識的調查與教育項目,藉由此行動專案收集並追蹤科內的碳足跡變化,並依此宣導再教育,達成個人減碳認知並引導行為改變。


(三) (社會)就醫無礙-障礙朋友就醫零距離:由管理學院提出,從落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為理念,改善就醫環境設備流程不友善、醫界與身障團體溝通問題,以及從學校教育改善學生對無障礙環境的理解與就醫知識。

圖、身心障礙者友善就醫標竿學習照片
(四) (社會)靚平衡-以青年所見,發想、推動性別平等,達到多元平權:由學生社團「酷Cheer社」組成之倡議活動,以講座型式推動北醫教職員生及週邊居民對女性主義之認知,提升性別平權。

圖、推動性別平等講座活動照片

113永續實驗室推動現況

臺北醫學大學113年執行四件校園永續實驗室計畫:
一、推動呼吸治療社區長照青銀共創幸福感
台灣正邁入高齡社會,預計到2026年,每3.2個工作年齡者將負擔1個65歲以上的高齡者,未來十年長者數量將增加600萬人,導致失能和失智照護需求上升。衛福部和教育部推動延緩老化和自我照顧課程。根據衛福部數據,台北市和新北市的長照需求人數從110年的62,448人增至111年的77,659人。長照2.0政策強調自我照顧和呼吸健康,但臨床呼吸治療師較少參與社區衛教。新冠疫情後,呼吸健康重要性提升,呼吸治療系學生成為社區連結的核心。該計畫透過跨領域合作,讓學生在社區和日照機構中實踐,增進專業知識和社會服務能力,並推動呼吸健康教育,促進醫院、校園與社區的緊密連結。這種教育模式為未來臨床人員提供實際參與經驗,旨在全面應對高齡社會的挑戰。

本計畫透過課程訓練、長照機構與社區據點概況介紹、服務與教學實踐等方式,提升呼吸治療系學生在長期呼吸照護學、肺部復健等專業知識的實踐能力。課程訓練包括「長期呼吸照護學」與「肺部復健」,學生將學習長期呼吸照護制度、非侵襲性通氣治療、心肺復原技巧等。實地見習則分為兩類場域:日間照顧中心和長照2.0巷弄長照站/社區照顧關懷據點,學生需在這些場域中進行實作,增強與各類型長者的互動能力。計畫還包含業界講師的參與,進行場域特性介紹及服務方案討論。學生在活動中實踐長期照護學與肺部復健的評估與教育,並透過質性作業、報告等形式進行反饋與改進。此計畫旨在將學術與教育專長導入社區,幫助學生發展專業能力並促進呼吸健康教育,提升未來臨床實習時的實戰經驗。團隊成員也能通過本計畫增進對長照領域及社會資源的認識,並完善呼吸治療、體適能訓練及社工業務的專業技能。



二、提升綠色餐食之永續影響力
北醫附醫營養室推廣淨零永續環境,於112年初推出有機友善食材便當,提升員工餐飲品質,並推廣綠色生活態度。與學校跨領域學院合作,結合北醫附醫營養室、家福股份有限公司及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,提供員工永續便當以更優惠的價格購買。112年9月20日起,開始供應有機健康便當、低卡減重便當及無肉素食便當,並改用PP素材餐盒以減少一次性餐具。為提升員工對永續ESG的認知,餐廳舉辦免費低卡永續便當品嚐會,並結合永續課程,增進員工的愛地球、無剩食觀念。同時,營養室也讓學校老師帶學生享用永續便當,推廣永續健康飲食。通過學生永續飲食校園推廣方案競賽,鼓勵學生提出推廣方案並輔導實施,實現永續飲食的理念。
此外,永續便當的餐盒全面換成可回收清洗的PP餐盒,供員工用餐後送回餐廳清洗。為提升員工對永續ESG的認知,每雙週三於餐廳舉辦免費低卡永續便當品嚐會,並結合ESG健康飲食相關課程。員工食用後需完成低碳飲食評分表和飲食滿意度問卷,以改進便當品質。
計畫也於113學年度開設「永續飲食」課程,旨在通過數位自學、飲食設計實作、實地踏查及推廣發表等四個元素,讓學生掌握永續飲食知識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中。課程包括數位自學、飲食設計及操作、永續資源參訪和推廣發表。每雙週五舉辦永續健康便當品嚐會,開放給推動永續課程的學校老師和學生參與。學生需完成低碳飲食評分表和飲食滿意度問卷,以量化活動效果。

三、推動開設氣候變遷、綠能永續與健康微學程計畫
在全球化時代,每個人都需意識到自己身為全球公民的身份與義務。公衛系與跨領域學院合作推動開設「氣候變遷、綠能永續與健康微學程」計畫,旨在讓學生了解氣候變遷的困境及其對健康的影響,並探討全球綠能永續解決方案。此微學程培養學生理解全球氣候變遷問題及其解決方案的能力,提升跨領域思考和設計永續解決方案的能力,並加強跨領域溝通與合作能力。
課程分為基礎、核心、應用三部分。基礎課程涵蓋氣候變遷概念,核心課程深入理論,應用課程結合實作,讓學生了解應對氣候變遷及永續發展的實際方法。課程設計連貫,有效達到教學目標,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果。
此外,計劃開設教師增能與社群經營項目,提供教職員參訪相關企業或機構的機會,以提升他們對永續及環境議題的掌握能力。課程包括「氣候變遷與健康衝擊」核心課程,以及「氣候永續發展調適方案實作」,涵蓋工作坊、場域參訪、參與氣候行動博覽會及教師增能與社區經營,邀請專家學者授課,並在實際場域中讓學生了解並解決氣候變遷及永續發展相關問題。
課程分為四大主軸:「工作坊」、「場域參訪」、「參與台灣氣候行動博覽會」、「教師增能與社區經營」。
工作坊:課程計畫舉辦兩個全天的工作坊,學生將參與「臺北聯合大學系統舉辦的創新、永續實踐競賽」,以北醫和雙和醫院為永續實踐場域。在工作坊期間,北醫/雙和永續處的領導將授課,分享單位對永續議題的應對和挑戰。學生分組討論,提出問題解決方案,由專家和學者提供建議,報告結果交付給實際場域參考。
場域參訪:參訪北醫和雙和醫院,學生了解氣候變遷和環境議題如何影響他們熟悉的工作場所。參訪涵蓋醫院和學校的工作環境、行為,以及民眾和住戶的互動,加強對利害關係人的關聯性理解。
2024臺灣氣候行動博覽會:博覽會促進公私部門的交流,響應COP28全球盤點。學生參與此類活動,能了解氣候變遷在各公私部門的應用。2023年的博覽會發起「松山宣言」,回應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報告,促進產業、政府、學術和社會各界的參與。
教師增能與社區經營:氣候變遷和永續環境是北醫師資的新興議題,課程將提供北醫校內人員和三院有興趣的同仁實地參訪業界單位,提升教職員在實際執行面的應用能力。

四、隨需而醫、健康永續
世界衛生組織(1948年)定義健康為「身體(生理)、精神(心理)及社會(社交)完整寧適狀態」。在生理方面,民眾就醫仍面臨資訊不對稱,全民健保發展面臨單一體制結構、財源籌措困難,無法滿足眾人需求,各層級醫療機構需提升醫療品質和治理效能,並影響台灣國際醫藥生技產業布局。心理方面,網路社群媒體影響心理健康。社交方面,家戶小型化、高齡少子女、單身家庭等趨勢導致邊緣戶和弱勢家庭無法進入社會福利支持系統,社區連結度低、鄰里關係弱。因此,需要協助獨身小型家戶和邊緣弱勢者提升健康、減少孤獨感與社交孤立,解決健康照護系統與產業結構困境問題。透過大學和產業合作,建構個人家戶、鄰里社區、醫療健康照護機構及國家社會的完整健康永續網絡。
本校管理學院推動「隨需而醫、健康永續」計畫,旨在打造隨需而醫、健康永續的健康照護系統與鄰里社區安全網絡,分為短期、中期與長期規劃。短期計畫(113.05-113.12)著重於「健康永續健康保險與健康照護系統」,透過跨域教育,培養全民健保與健康照護系統的利害關係人理解其永續發展挑戰,並提出解決方案。此階段將結合各學院課程,融入真實場域,舉辦PSBH國際問題解決松,讓學生進行見習與實作,並發展健保新藥研發桌遊。
中期計畫(從114年開始)著重於「健康永續社區鄰里與地方健康生態系」,培育里長推動鄰里健康需求,結合大學與社區創建地方健康生態系。長期計畫(從115年開始)則著重於「健康永續住宅與無距無礙的安全居家」,設計健康永續示範宅,提升民眾的居家安全與健康識能,打造隨需而醫的居家環境。
各階段經費不一,短期計畫已獲學校補助,設立「PSBH USR HUB」,未來將持續尋找資源,推動SDGs,建構社會影響力的校園永續實驗室。整體目標是通過大學與產業合作,建構完整的健康永續網絡,提升個人、社區與國家的健康照護能力。